温馨提示
如果您有检验检测需求,请点击“送检用户注册(买家)”按钮
如果您能够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请点击“检测机构注册(卖家)”按钮
如果您有检验检测需求,请点击“送检用户注册(买家)”按钮
如果您能够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请点击“检测机构注册(卖家)”按钮
提交需求后,行业专家评估,免费提供解决方案
为迅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11月5日,质检总局在京举办中国质量发展圆桌会议,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围绕“质量提升”与“增强经济质量优势”主题,邀请系统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汇集了一大批关于质量发展、质量变革、质量提升的真知灼见。
质检总局党组书记侯建国全程参加会议并讲话,提出了“要在把握质量工作主要矛盾上破题,要在推动质量变革上破题,要在显著增强经济质量优势上破题,要在更好发挥质检部门作用上破题,要在增强质量提升有效性上破题,要在加强党对质量工作领导上破题”等“六个破题”。
我准备的主要观点和前面很多专家的观点是一致的。前面讲了很多宏观的战略,我结合一些具体内容进行汇报。
我汇报的题目是国际认可合作与质量基础设施和国家质量政策。在汇报之前,我简要汇报一下认可工作。认可角度来看,包括检验检测、认证、校准、审定、核查等等,都属于合格评定,是市场化行为。目前认可的国际情况是全球认可的各类认证机构6600多家,全球认可的各类实验室有57000多家,全球认可的各类检验机构有8800多家,我国获得认可的实验室占全球认可实验室的1/8,获得认可的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占全球的1/4,中国的认证认可规模占全球份额角度讲无可置疑是领先的。
接下来汇报一下认可在质量基础设施中的作用,我介绍一下这个国际组织--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这个组织由全球70多个国家650多个最领先的食品生产、零售、餐饮的服务商组成,包括沃尔玛、可口可乐,还有我国的中粮集团。这个组织建立了一套对食品安全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国际比对承认程序。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其他领域如国际上航空航天、电信、汽车等行业通行的做法是成立如包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优质供方论坛(QuEST Forum) 、国际汽车工作组(IATF)、国际航空航天工业质量组织(IAQG)等,其特点是类似标准和检测联盟,这几大行业在行业如何发挥作用这个问题上由国际制造商通过这种渠道发挥着作用。
下面我们从企业行业的一组数据来看看这一问题。由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汽车制造商为主导制定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全球汽车业ISO/TS16949和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全球获得该标准认证的现场68654家,而我国30181家,占全球44%,这组数据反映了我国汽车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大而不强,在制定标准领域没有话语权。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制造要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在产品的质量水平的提升、品牌的建立以及国际治理的积极参与等各个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
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由美国、欧盟的电信、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制造商为主导形成的标准和认证的联盟都制定了针对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供应链向下游企业传导他们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涉及15万家企业。而我国,目前在质检总局的领导下,由国家认监委所开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行动,提出了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提出特殊要求,这实际上也是针对国际上这一趋势我国提出的解决方案。
而国际认可互认体系在促进政府监管和贸易规则实施方面近几年也具有较快的发展。欧盟、美国、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合作组织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法规性检验检测认证的结果采信都对其有认可的要求。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认可和合格评定跟计量、标准紧密关联,共同支撑质量技术设施。我想简要说明从认可和合格评定的角度看待质量基础设施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计量为认可和合格评定提供量值基准,标准为认可和合格评定提供规则依据,认可需要标准来驱动。认可反过来为计量的量值溯源和标准的一致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因此认可、标准和计量是相互基础和相互支撑的关系。合格评定是判定产品和服务与标准的符合性,而认可是解决合格评定结论的可靠性。总体来讲,计量、认可、法治计量,这三者是测量一致性的关键要素,相互支撑来确保质量一致性。标准与合格评定价值共生。认可促进标准一致实施,标准、认可、合格评定是评价一致性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不可分割。
目前,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K)和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等质量基础设施的相关国际组织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如ISO、IEC 、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OIML、BIPM两大国际计量组织,并建立了常态化协调机制,各国际组织之间通过相互合作进行协同,促进融合发展。在我国,几大机构都在质检总局的领导下协调发展,这种协调机制是我们最强大的优势。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国际组织创新再质量基础设施的理论研究,并提出国家质量政策的定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经过BIPM、IAF、IEC、ILAC、ISO、ITC、ITU、OIML、UNECE、UNIDO等10个国际组织近年来对质量基础设施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跟以往我们通常说的质量技术基础设施不太一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把计量、标准、认可、合格评定,包括国家的质量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都算是质量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这一概念强调质量基础设施是国内市场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进入国外市场是至关重要,同时回答了它是促进和保持经济发展,环境和对社会负责的关键因素。质量基础设施同时依赖于计量、标准、认可、合格评定和市场监督。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架构内,以监管框架和质量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治理是最核心的。第二层次是以计量、标准、认可为主的质量基础设施的机构设置,且这些机构需要国家建设。第三层次则是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包括:检验检测认证、校准和验证等等。第四层次是企业的质量提升、产业升级,价值链的发展。最后一层第五层,则是消费者的能力建设和提高认知。
还是这十大国际组织,他们还对一个国家如何制定国家质量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国家质量政策(NQP)的定义,是指是在国家层面为了发展和保持高效有效的质量基础设施所采取的政策。由十大国际组织提出这一概念,说明这是国际上各国协调一致的结果,是各国充分认可的。在这项研究中,联合国发展组织(UNIDO)组织相关国际组织编写了《国家质量政策制订指导原则》,目前正在最终审议中,即将发布,这一《指导原则》明确提出了评价一个国家质量政策制定应当遵循的5项主要原则:一致性、归属性、包容性、恰当性、可持续性。并围绕各项主要原则进一步提出了21项具体原则。
最后,我想结合我自己的工作谈一点我个人粗略的体会。第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是典型的符合我国发展阶段要求的国家质量政策。作为国家最高质量政策,《指导意见》已经明确了我国质量提升的方向。因此,需要按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这是质量变革的核心任务。第二,我国国家质量政策和管理体制具有明显优势。很多西方国家还是很羡慕的这一体制的,他们现在还到不了这个阶段,而我们就有这个优势。需要加快形成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为质量提升、增强经济质量优势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这一点,十大国际组织跟我的观点是一致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发展,如果缺乏国家质量政策的统一指导和强有力的协调落实机制,往往呈现碎片化发展状态,系统性和协同性不足。很多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也并不都是非常系统和完善的,他们也有很多缺陷,且一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质量基础设施的需求是不同的,每个国家都有烦恼,都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我国,特别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前提下,在经济变革、质量变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实施强有力的领导,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这也是我国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不断发展的优势和特色。而与西方国家国家质量政策的级别比较而言,我国发布的《指导意见》是最高层面的政策发布,这是西方国家还赶不上的。在我们国家,特别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质量变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我认为开展质量提升、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就必须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实施强有力的领导,来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管理。这也是我们中国的优势和特色,必须要有一个领导,来确保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而我想重点强调的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质量变革的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质量提升中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具体而言,我国推动质量变革,在国家质量政策管理体制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跟政府端发挥直接作用相比较,鉴于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进程和以往长期形成的习惯,怎样促进市场端在引领质量提升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确实需要再下大功夫。需要增强政府国家质量政策的包容性,需要政府在质量治理的相关工作当中,进一步鼓励市场端的相关方积极参与到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进一步发挥市场端各相关利益方在质量提升中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这方面美国有很好的例子,NIST的管理程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总体来看他们是开放、包容、自我运转的体系。
在解决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问题上,市场中到底有哪些力量能够构成明确的高质量的推动力, 而不需要或较少需要政府端直接接入而自发形成一个引导机制的因素呢?
与普通消费者相比,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更加具有潜力,尤其是产品和服务供应链的顶端制造商。如食品零售行业的可口可乐,沃尔玛,航空航天领域的空客、波音等。他们具有行业龙头地位,供应链通过质量基础设施的有关要素,如团体保准、联盟标准,依据这些标准的认证制度来带动整个供应链提升质量水平,也提升了相关行业的中小企业的质量水平。
因此更加具有能力引导市场端发挥作用。这样的质量提升是供应链内生的,是市场化的,是不需要政府接入的,但政府需要把机制建起来,现在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目前我国供应链对质量提升的自身传导作用还不明显,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质量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建设的进程都是有关系的。西方国家这一机制的建立中,那些行业内的制造商相互是竞争关系,但是在这件事上,它是联合的,通过联合减少他们对行业不同要求,重复评价,来提高整个供应链行业的效率,减低成本,尽管主要的制造商是竞争关系,但是他们共同受惠于联合的标准和认证制度的推行。这是我想汇报的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问题。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供应链顶端对全供应链的龙头作用进行培育和引导,通过供应链内生传导作用促进质量提升。
另一方面,强有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可以对质量提升发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引导作用,通过他们的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带动企业的质量提升,这也不需要政府直接接入。但需要国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建立引导机制,进一步推动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同时鼓励民营机构的发展,不断发展新兴产业的检验检测能力,满足发展的需求。
来源:质检发展研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优检联"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优检联检验检测服务平台,转载本网作品需注明"来源:优检联检验检测服务平台"。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如不同意转载,请告知本网撤除。联系邮箱 lixb@ulablink.com
完整交易系统
流畅、安全;遵循实际业务场景安全便捷支付
支持线上线下多种支付方式专业资质审核
安全可信赖检测机构数据查询追踪
全程服务全程跟进Copyright © 2017,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方升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30102010254号 京ICP备16045000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12453